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明察秋毫之末:Voigtlander Macro 110mm F2.5 測試

文、攝:Stephen

Sony 全片幅 E-mount 強勢,不少鏡頭廠商都願意為其推出兼容鏡,像 Voigtlander 近年均每年最少推出兩支三支 E-mount 鏡頭應市,利用 Sony 全片幅無反相機在機身防震上的優勢,進一步擴大自家手動對焦鏡頭的版圖。早年 Voigltander 還是以推出超廣角定焦 E-mount 鏡頭為主,不過近期已經開始染指超大光圈,以至是微距鏡頭的領域。而在去年尾,Voigtlander 就推出 Macro APO-LANTHAR 110mm f/2.5(E-mount)「百微」級別鏡頭,為想玩手動鏡頭的 Sony 全片幅無反相機的用家多了一個新選擇。

用料扎實,惟外對焦差少少
Voigltander 鏡頭「墜手」就人所共知,特別是這支 Macro 110mm F2.5 因個子夠大,配合全金屬鏡身就簡直是觸感十足。鏡身前端刻有紅、綠、藍三色線,代表此鏡用了 Voigltander 最高規格的 APO-LANTHAR 光學設計,屬廠方最優秀的鏡頭,這光學設計可追溯至在 1953 年出現。Voigtlander Macro 110mm F2.5 用上外對焦設計,鏡筒因拍攝距離遞減而伸長,對於用慣當下採用內對焦設計的微距鏡之影友可謂絕不習慣。為了令用家方便調校焦點,這支鏡頭的對焦行程亦非常之長,由「無限遠」至 0.35 米最近對焦距離,對焦環的迴轉角度足足有近 480 度,就連鏡身上放大率/對焦距離刻度亦要以兩行來顯示,幸好兩行用字的顏色以紅/白來區別,使用起來亦不會錯看當前的放大率。由於外變焦的鏡身長度在 1:1 放大倍率和無限遠拍攝時足足差了一倍,在近拍時為了避免前組鏡片碰到主體,較理想的使用方法是先擬定照片的放大倍率,然後再前後移動身體作對焦。

▲鏡頭安裝在 Sony A7 III 後的樣子。
▲鏡頭使用外對焦設計,鏡頭長度隨著放大率變大而增長,使用上不及內對焦的微距鏡那麼方便。
▲鏡筒內部設有坑紋及絨毛,可以避免內部反射而形成光害。
▲鏡頭在日本製造。
▲鏡筒前端亦設有由紅、綠、藍三原色所組成的「三間」圖案,用來突顯 APO-LANTHAR 鏡頭針對色彩還原的功效。

明察秋毫級數
Voigtlander Macro 110mm F2.5 設有電子接點,可以回傳 EXIF 拍攝數據予機身,而鏡頭亦可以支援 Sony 無反相機的機身 5 軸防震和數碼修正功能,只要適當運用相機的峰值對焦功能或放大檢視,取景和構圖亦非很困難。作為一支微距鏡,最大賣點當然是解像力是否到達「明察秋毫之末」的級數,測試時配以 Sony A7 III 試拍,發現此鏡在解像力表現和色差控制均在水準之上,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與 Voigtlander Macro 110mm F2.5 的光學設計有關。在此鏡的 12 組 14 片光學結構內,全數 8 片的特殊光學鏡片均為 APO 特殊低色散鏡片,有效杜絕色散的問題。此外,由於 Voigtlander Macro 110mm F2.5 用上三組浮動機械結構來調整光學鏡組,讓鏡頭在整個對焦範圍都可以有極高的清晰度和準確還原三原色的色彩,即使在最大 F2.5 光圈時已有合用的效果。

▲對焦環迴轉幅度超過 360 度,故鏡身出現白色及紅色合共兩行的放大率標記。
▲設有 10 片光圈葉片。
▲金屬遮光罩內部設有坑紋。
▲鏡頭表層塗膜反射出淡綠色為主的光芒。

 

樣本照片(使用 Sony A7 III 拍攝)

▲ISO 400、f/8、1/500s
 在接近 1:1 等倍放大時拍攝的照片,即使用上 f/8 光圈,在超近對焦距離下,其景深亦十分淺薄,手動對焦時的難度大增。不過,看到連花蕊上的「毛毛」也可以清晰地捕捉下來時,就覺得剛才的辛苦體驗也是值得的。
▲ISO 100、f/7.1、1/160s
 從荒廢單車上的沙粒和鐵鏽看到此鏡的描寫力很高。
▲ISO 200、f/2.5、1/200s
全開 f/2.5 最大光圈時的解像力亦強得可怕,合焦平面上的樹皮、以至是小樹葉上的紋理表露無遺,而焦外散景也很柔和。 

Voigtlander Macro APO-LANTHAR 110mm f/2.5(E-mount) 規格:
https://www.dcfever.com/lens/specification.php?id=1144

Voigtlander Macro APO-LANTHAR 110mm f/2.5(E-mount) 樣本照片:
https://www.dcfever.com/lens/viewsamples.php?set=1554

 

變形像差測試(使用 Sony A7 III 拍攝)

短評:四邊的線條十分筆直,幾近看不同有任何可察的變形像差現象。

下一頁:解像力測試

第 1 頁第 2 頁第 3 頁
最新消息
6 小時前
Ricoh GR III 系列一直受到市場歡迎,而 Fujifilm 推出 X100VI 更令這類大片幅便攝相機的銷情水漲船高,令 GR III 系列的產能出現供不應求情況,令... (繼續閱讀)
9 小時前
Camera Grand Prix 大賞每年由日本 Camera Journal Press Club 舉辦,已有多年歷史。獎項由來自多國的專業攝影師和攝影記者,共同選出對上一個財政... (繼續閱讀)
13 小時前
Fujifilm 一向都會將旗下最新的感光元作及處理器,由頂級機種中下放到中階的機種之上。這讓 Fujifilm 相機一向都出現中階至頂級機種都擁有相近規格... (繼續閱讀)
20 小時前
雖然不少朋友都認為 APS-C 規格的相機影像質素上不及全片幅的,但現實是 Fujifilm APS-C 格式的 X 可換鏡相機卻又非常受歡迎,多部特別受歡迎的型... (繼續閱讀)
1 日前
人物 / 拍攝人物最重要的是靈魂深之窗,摒除了衣服顏色擾亂分散,注意力更集中在主角的臉孔,重點自然會落在眼睛上,人類的眼睛會透露出他的感情和... (繼續閱讀)
1 日前
Sigma 在 2013 年曾經推出過 18-35mm F1.8 DC HSM|Art 超大光圈變焦鏡頭,雖然只是對應 APS-C 片幅,但是在當年能夠有這膽量生產這些超然規格鏡頭的... (繼續閱讀)
1 日前
Fujifilm 新一代 kit 鏡 XF 16-50mm F2.8-4.8 R LM WR 面世,立即引起新、舊 kit 鏡差異的討論。舊 kit 鏡 XF 18-55mm F2.8-4 R LM OIS 在 2012 年... (繼續閱讀)
1 日前
Mercedes-Benz 曾經在電動車市場大灑金錢,研發電動車平台,主力的 EQE 和 EQS 車款亦被重視。但可惜,自 Mercedes-Benz 發現電動車銷量不如預期後... (繼續閱讀)
1 日前
FUJIFILM 近日發佈復古外型的新機 X-T50 以及新 Kit 鏡 16-50mm F2.8-4.8 R LM WR,這次我們用 X-T50 配 16-50mm F2.8-4.8 與 X-S20 配 18-55mm F2... (繼續閱讀)
1 日前
Samsung 今年推出四鏡頭主相機的拍攝旗艦機 Galaxy S24 Ultra,長焦潛望鏡頭已由上代 Galaxy S23 Ultra 的 10x 約 240mm 焦距,縮減至 5X 約 120mm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