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布迷宮,深水埗布市場

^狹窄的巷,七彩布條的包圍,

嘈雜的風扇丶收音機聲形成了一個景色。

從前,富有人家會請裁縫替少爺小姐做西裝做旗袍,

而低下階層的婦人則會到布市場買幾碼stock布為自己和家人做衣服做校服。

在時裝連鎖店林立的今天,很多人都少了這樣的情懷和心思,但卻愈發特顯這裡對心思,念舊的執著情懷。

 


 

^深水埗布市場正名叫深水埗欽州街小販市場,在香港讀時裝設計的學生,大概無人不識「棚仔」。

1978年起,由於政府要在汝洲街興建地鐵站,

就將該處的小販安排到此臨時擺檔,一擺便差不多40年。

香港人精神一直伴著布販,全盛時期是八十年代,當時主要批發到大型製衣廠,後來工廠北移後就轉賣給小型製衣廠和時裝店,

由只賣布料到代客車衣,一眾布販的靈活變通養活了二三代人,一直到現時的客源改變到由攻讀設計的學生和主婦為多,

經歷了香港布業的起、承、轉、合。

^不要以為檔主看不起小生意,店員會問你想要針織還是梭織的布,布的針數。如果你不太熟識布類,你只需要提供用途,

如做公仔,店員會便為你推介。你要做的就是揀喜歡的圖案,但這也不易,因為選擇實在太多。

^時間在這好像停止了一樣,檔口的擺設和從前沒兩樣。

^不少人都會問貨源何來?業內人士稱這些叫Stock fabric,俗稱Stock布,

指的是那些因為工廠倒閉,工廠生產克剩下十碼八碼,甚至兩三碼,深藏櫃桶角落,根本不會拿來用的舊布。

布販會一個一個貨櫃的替工廠收購,看到有好的貨色會留在鋪內擺賣,而次一檔的就會再批發到第三世界國家,

但因交易方式是一櫃一櫃的買入,未買之前是看不到布色,所以每一單的交易都是一場賭博。

^不少貨品都十分稀有,好像上圖的白紗,上面的珠是人手逐粒串上,檔主說十分罕有賣完就沒有,

因工藝手法複雜費時,現在已沒有人做了。

^何先生在應利布業工作,在布市場中算是最早的一批,

由於政府在七十年代末已停發小販牌照,何先生只能用助手牌照工作,1985年時決定接手布檔,成立應利布業,

慢慢由一個檔口,做到現時現時有6個布檔。

^和大多布檔一樣,由於檔口太多但人手不足,在布條上掛上電話號碼算得上是布市場的一個特色。

^何先生指有不少電影和電視台都會到來買布做戲服,時裝劇至古裝、只要一個電話和他交代劇情年代,

都會找到相應合適的布種。

 


 

^潘太是另一檔大榮行的檔員,她說在這工作了25年,丈夫更是第一檔在這謀生,現在卻聽到政府要回收市場,

迫走他們令人無奈,嘆息生活艱難,難捨和一班街坊的友情。

^一把剪刀,一碼碼的布伴著潘太養育三個子女。

 


 

後記:

這一些鐵皮屋,形形色色的布貨,老闆的良心經營,默默支持不同家庭的成長。

不幸的是收地計劃將捲土重來,屆時連最後一個特色賣布集中地都要消失。

盲目的粗䊯式發展只會令香港失去寶貴的回憶。

小販的消失是反應時代的淘汰?還是政府再次扼殺了人和人之間的人情味?

 

歡迎大家同我新開的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ensunphoto

另外請到我的blog支持:

https://bensunphotoblog.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