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旗艦新基準:Sony A6600 測試

文、攝:Stephen

Sony 在全片幅無反相機的影響力相信在今時今日沒有人會質疑,6 年前的靠 A7 和 A7R 模著石頭過河的策略,如今反而成為業界的領頭羊:即使在單反相機市場權傾天下的廠商暫時亦要望著 Sony 的尾燈,務求在全片幅無反相機市場急起直追,頗有戲劇性的味道。安頓好全片幅產品後,看到今年 Sony 花多了時間在 APS-C 片幅無反機仔上,亦下放少部分 A9 的對焦演算法予新產品上來加強戰鬥力。隨著 2019 年接近尾聲,Sony 以簇新的 A6600 來回饋 Sony 用家對高階 APS-C 片幅產品的熱愛,與年初登場的 A6400 更好像有點承先啟後的作用。

市場上最「長氣」APS-C 無反機
Sony A6600 可算是年初發表的 A6400 之加強版。的確在核心規格上,兩機相似的部分頗多,例如:2,400 萬像素 Exmor CMOS 感光元件、11fps 追焦連拍、0.02 秒最快自動對焦速度、425 點相位檢測自動對焦點/425 點對比度式自動對焦點、4K30p 的 Super 35mm 全像素、無像素合併影片,以至是動物眼部自動對焦功能等都是一模一樣,那麼 A6600 又為何會成為現時 Sony APS-C 無反之首呢?A6600 憑甚麼因素較 A6400 多賣 HK$4,000 呢?

作為高階機種,Sony 在 A6600 上較為強調操控性,霧面表層鎂合金機身具有防塵防水滴功效,與 A6400 在外觀上最明顯的分野是手柄在厚度和面積上大幅度增加,手柄上的指托部分較 A6400 更為凹陷,手握時更為舒適,少了過往覺得 APS-C 機種更為單薄的感覺。若與新近發表的全片幅 A7R IVA9 IIA6600 的手感仍有一段距離,如果 Sony 日後要加強 APS-C 機種的專業感,小編覺得廠方真得不得不考慮適量放寬機身的長度和高度,像新加入 APS-C 無反相機市場的 Nikon Z50 便是這種取態。加大手柄後,Sony 在 A6600 身上終於有本錢使用高容量鋰離子充電池,其 NP-FZ100 電池與 Sony A7 系列三代目、A7R IV 和 A9 系列使用的一模一樣,一下子將續航力由 A6500 的 350 張提升至 810 張(使用 LCD 顯示屏,CIPA 標準),亦較 A6400 的 420 張多近一倍,成為現時市場上最長氣的 APS-C 片幅無反相機。

▲A6600 機身表面用上帶顆粒的霧面紋理,較同期 A6100 的光面機身更討好和富專業味。
▲手柄的厚度較 A6500 增加了 6.5mm,手感更為舒服。
▲機頂提供兩個自訂按鈕,可設定為其他拍攝功能的快捷鍵。
▲拍片鍵的位置仍然未作改善,似乎要 Sony 肯大刀闊斧改革 APS-C 相機的機背按鈕佈局才能成事。
▲用上 236 萬像素電子觀景器。

解構不設內閃謎團
不知是否「旗艦」一詞掛帥,A6600 亦是第一部 A6000 系列無反相機不設內置閃光燈,對於機身寬度相約的 A6000 系列機種,很難解釋 Sony 這個舉動,不過若將焦點放在機背的按鈕佈局,大概可以明白今次 Sony 在 A6600 上抽起閃光燈的原因。Sony 在 A6600 提供 4 個自訂功能按鈕(C1 至 C4),其中一個按鈕是與刪除鍵共用的;至於第二梯隊的 A6400,它只得 2 個自訂功能按鈕(C1 至 C2),當中 C2 是與刪除鍵共用。那 A6600 新增的兩個自訂按鈕被安放何處?其中一個的 C2 與 C1 並排,置於快門鈕的下方,而 C3 的位置在機背的上半部分,這時 C3 按鈕與 Menu 按鈕正好「完美」頂著彈出式閃光燈開關制應有的位置!可見 A6XXX 系列的機背按鈕佈局空間非常有限,即使加入新自訂鍵亦難免有其他機身功能需要犧牲,這亦可解釋為何 A6XXX 那個拍片鍵從來被安放在一個不就手的位置。A6600 有限的機背空間與及其密麻麻的按鈕,某程度令小編聯想起香港的土地問題,若 Sony 在未來的高階 APS-C 無反不主動放大機身來釋放空間,按鈕再多也不是絕對提升操控質素。

▲A6600 的機背
▲A6400 的機背

5 軸 5 級機身防震
A6600 的價位稍高,不過內置 5 軸 5 級機身防震仍是此機的一大賣點,事關 Sony 的 APS-C 無反以採用鏡身防震為主,惟一得三年機齡的 A6500 和今日的 A6600 才得天獨厚的得到機身防震的加持,像使用新期推出沒有防震功能的 E 16-55mm F2.8 G 恆定大光圈標準變焦鏡,A6500A6600 自然在低光手持慢快門下看高一線。可惜 A6500 未能受惠於韌體更新,支援動物眼部自動對焦功能或全新的「實時追蹤」模式的對焦演算法,否則 A6500 的產品週期可以更長。A6600 的「實時追蹤」對焦演算法就是利用更複雜的 AI 人工智能主體辨識技術,分析被追蹤的主體在畫面上的顏色、深度、光度,以至眼睛/臉孔資訊作出運算,用以提升追蹤主體時的精準度。如畫面上突然出現人臉,原來用來追蹤特定主體的綠色對焦框會轉移至人臉或眼睛上,配合 11fps 追焦連拍,拍攝動態主體的成功率自然大幅提升。至於 A6600 亦可以在拍片期間使用 Eye AF 功能,無需不斷因應人物的位置而調校焦點,用來拍 Vlog 亦輕鬆便捷,是 Sony 繼 A7R IV 和 A9 II 後,第三部擁有這功能的相機,順便拉開與 A6400 之間的差距。  

▲機側設有 Micro USB、Micro HDMI(Type D)、3.5mm 耳機和 3.5mm 收音咪插頭,可惜 USB 仍是 2.0 的規格,未能用上更快的更方便的 USB 3.0 Type-C 格式。
▲提供向上 180 度自拍觸控式屏幕。
▲相機來自中國的廠房製造。
▲A6600 與其他 APS-C 片幅 Sony 機的最大分別是棄用 NP-FW50 鋰離子充電池,取而代之的是於 Sony A9 系列或近年 A7 系列才出現的 NP-FZ100「大電」,因利成便下也加大相機的手柄。(上圖右方為 A6100)
 
▲使用高容量的 Z 系列電池,在 NP-FZ100 鋰離子充電池的加持下,A6600 的續航力增至 810 張(LCD 顯示屏,CIPA 標準),較上代的 350 張高逾一倍有多。

首次加入 3.5mm 耳機插孔
鍾愛拍片的,A6600 相對 A6400 以至是 A6500 亦作出了少許改善,除了拍片時會支援 Super 35mm 格式全像素輸出、無合併像素的 4K 格式超高清影片外,機身側面亦加入 3.5mm 耳機插孔,是 Sony APS-C 無反機中首次,拉近與 Fujifilm X-T3 在這方面的差距。至於早前與 A7R IV 同期發表的 ECM-B1M 指向性收音咪就未能夠在 A6600 上發熱發亮,原因是 A6600 的多介面熱靴(MI 熱靴)並非像 A7R IV 般支援數碼音訊介面,故 A6600 用家只能夠以傳統 3.5mm 音源線材接駁 ECM-B1M 指向性收音咪,但類比方式接駁的缺點是會較數碼接駁有更多的背景噪音問題。

樣本照片

▲ISO 100、f/5.6、1/60s、焦距:18mm(等效焦距:27mm)、鏡頭:Sony E 18-135mm F3.5-5.6 OSS
拍攝當日雖然是陰天,不過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大致上十分準確,沒有明顯之的色偏問題出現。
▲ISO 100、f/7.1、1/160s、焦距:42mm(等效焦距:63mm)、鏡頭:Sony E 18-135mm F3.5-5.6 OSS
A6600 內置 5 軸 5 級機身防震,即使不幸在旅程中使用沒有內置光學影像穩定器的鏡頭(按:小編在早前澳門之行期間亦有帶備 FE 35mm F1.8 定焦鏡頭),在低光或望遠拍攝的情況下,仍可以手持方式拍攝清晰的照片。
▲ISO 500、f/1.8、1/160s、焦距:35mm(等效焦距:52.5mm)、鏡頭:Sony FE 35mm F1.8
動物眼部自動對焦功能已經成為 A6600 的標準配備,喜歡拍攝貓狗的朋友更容易拍到炯炯有神的作品。

Sony A6600 規格:
https://www.dcfever.com/cameras/specification.php?id=2346

Sony A6600 樣本照片:
https://www.dcfever.com/cameras/viewsamples.php?set=1638

第 1 頁第 2 頁
最新消息
3 小時前
Honda 在 Honda e 停產之後,會不會繼續推出小型電動車呢?我們看見 Honda 在電動車領域的布局相當積極,從 0 系列和「燁」子品牌等計劃就可見一斑... (繼續閱讀)
7 小時前
2500M 或叫 2.5G 寬頻日漸流行,市場上最貴一套可用盡及超越 2500M 速度的 Router 如一套 3 隻等 Netgear Orbi 970,都要索價 HK$19,700。不過,最... (繼續閱讀)
9 小時前
Sony 新一代旗艦機 Xperia 1 VI,主打 85mm-170mm 光學遠攝潛望鏡頭,當中更提供 120mm 長焦微距拍攝模式。不過,近日有消息指,香港與台灣版本的 ... (繼續閱讀)
10 小時前
Canon 終於推出 35mm 的 L 級鏡頭 RF35mm F1.4 L VCM,不但鏡身輕巧,更加入光圈環以滿足拍片用家需要,同時適合影相及拍片兩種用途。 (繼續閱讀)
14 小時前
繼 2020 年發表的 EOS C70 和 2022 年的 EOS R5C 後,Canon 在今日正式發表第三款 RF 接環 Cinema EOS 專業攝錄機 EOS C400,定位介乎 EOS C300 Ma... (繼續閱讀)
16 小時前
來自韓國的 Samyang 加入 L-mount 聯盟已經接近一年,當時品牌已經表示會加大推出兼容 L-mount 的攝影鏡頭和電影鏡頭之力度,而他們首支 L-mount ... (繼續閱讀)
17 小時前
與 Toyota、Mazda、Subaru 近日宣布合作開發新引擎不同,Nissan 高層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前正處於電動化時代來臨前的過渡期,因此將不再推出新一... (繼續閱讀)
18 小時前
甚麼是集各家之大成?或者用一個較通俗的講法:炒埋一碟?Polaroid 曾經推出的 iM1836 也許是個典型的答案。 (繼續閱讀)
1 日前
成立了短短幾年的 Nothing,今年發展了針對低價市場的 CMF 副品牌。CMF 繼推出 Watch Pro 智能手錶 及 Buds Pro 藍牙耳機後,近日有傳將會推出智能... (繼續閱讀)
1 日前
電動車近年成為市場焦點,由於電動汽車內都有智能座艙晶片及記億體等硬件,所以在國內知名的產品效能基準 (Benchmark) 機構 Antutu,引入了跑分機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