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銳不可擋?Olympus M.ZD 40-150mm PRO 測試

文、攝:Aiden
模特兒:Daisy Cheung

隨早前 Olympus 一併公佈的銀版 OM-D E-M1 外,廠方另一樣針對高階市場的,還有讓人引頸以待的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恆定大光圈的遠攝變焦鏡頭,連同一年前推出的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 PRO,令廠方的高階 PRO 版專業鏡頭更為完備,亦使舊有的用家升級有門。

避重就輕,轉攻遠攝

過往 Micro 4/3 用家要選用高階大光圈變焦長砲,幾乎就只有 Panasonic Lumix G X Vario 35-100mm f/2.8 Asph. Power O.I.S. 一支。Panasonic 鏡已推出逾兩年,若 Olympus 要強攻「70-200mm」市場,大抵只有「質素更高、價錢更抵玩」這條路可以走,否則是很難令已有 Panasonic 35-100mm f/2.8 鏡頭的用家轉會。要將潛在高階遠攝變焦鏡頭的「新客」和「舊客」全盤接收,唯今之計只有打造定位和檔次不同的產品,不然就好像當下 Micro 4/3 的短焦距 Snapshot 鏡般,隨便就可以數出十支類近產品,而部分更屬「自己友打自己友」的情況。

Olympus M.ZD 40-150mm PRO 落筆之妙,是在於擁有相當於 300mm f/2.8 的規格。記得年前 Panasonic 已經「借 Leica 之名」,宣佈開發 150mm f/2.8 定焦鏡頭嗎?此 Leica 鏡開發時已傳將來街價或許觸及 US$3,000 新高,足足是現時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的兩倍!在 Olympus M.ZD 40-150mm PRO 於去年宣佈開發後,已有人發現原來 Panasonic Leica 150mm f/2.8 亦被廠方在 Roadmap 內剔除。

體積上,M.ZD 40-150mm PRO 跟旗艦機 OM-D E-M1 較為匹配,如使用較輕身的 OM-D E-M5,筆者較為建議加上 HLD-6 電池手柄來平衡機身。
體積上,M.ZD 40-150mm PRO 跟旗艦機 OM-D E-M1 較為匹配,如使用較輕身的 OM-D E-M5,筆者較為建議加上 HLD-6 電池手柄來平衡機身。
M.ZD 40-150mm PRO 的遮光罩之裝拆方式十方獨特,透過其細小的機關,可以不用完全將遮光罩拆出來就可以將遮光罩收納好。
M.ZD 40-150mm PRO 的遮光罩之裝拆方式十方獨特,透過其細小的機關,可以不用完全將遮光罩拆出來就可以將遮光罩收納好。

造工扎實

Olympus M.ZD 40-150mm PRO 用上金屬鏡身,接環及對焦環等的縫隙位置亦加入 O-Ring 作防塵防水滴結構,整體造工頗為扎實,如配合 OM-D E-M5OM-D E-M1Panasonic GH4 等高階機身,讓用家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下使用。操作方面,鏡筒設有 L-Fn 鏡頭功能按鈕,用家可自定為 ISO、畫質選擇等快捷鍵(有關功能只適用於 Olympus 相機),甚至乾脆用來停止 AF 功能。不過,鏡頭本身就已經設有手動對焦離合器,只需將對焦環向下一拉就已經可以切換至 MF 模式,故 L-Fn 鍵實際上可作為「AF 停止」外的其他用途。

對焦飛快

無反相機一直被人覺得對焦慢,並不適合作運動等拍攝用途,尤其接駁遠攝鏡頭更甚。畢竟,遠攝鏡頭內的對焦鏡片走程長,對焦反應往往不及短焦鏡般一步到位。而是次 Olympus 就在 M.ZD 40-150mm PRO 用上 Dual VCM 雙音圈馬達的對焦系統,利用兩組 Linear Motor 線性馬達和浮動對焦方式來驅動對焦鏡組,藉以減省對焦時間。筆者使用時,配上剛未更新 Firmware 版本至 2.1 的 OM-D E-M1 作測試,覺得新鏡在 2.0 版本 Firmware 的 OM-D E-M1 已有相當流暢的追焦效果,就算配合 MC-14 1.4X 增距器以最長焦距拍攝,仍可在馬場緊貼奔馳中的馬匹。當然,如 Olympus 在鏡身設計上能夠加入對焦距離選擇鍵,相信更能按用家的需要而加快合焦時間。

遮光罩在收納時跟鏡身完美整合,拍攝時,只需輕輕扭動遮光罩上的轉環,就可以拉出遮光罩。
遮光罩在收納時跟鏡身完美整合,拍攝時,只需輕輕扭動遮光罩上的轉環,就可以拉出遮光罩。
鏡尾部分額外增加了兩個電子接點,用來跟同期發表的 MC-14 增距鏡使用。
鏡尾部分額外增加了兩個電子接點,用來跟同期發表的 MC-14 增距鏡使用。

銳利度喜出望外

作為專業級鏡頭,Olympus M.ZD 40-150mm PRO 使用的特殊光學鏡片數目亦非常多,在其 10 組 16 片的光學組合內,就包括3片ED低色散鏡片、2片非球面鏡片、1片SED超級低色散鏡片、1片EDA特殊低色散非球面鏡片及1片HD高折射率高色散鏡片。在這 8 片特殊鏡片的加持下,新鏡只在邊位高反差處有少許紫邊出現,而且以全開光圈拍攝亦有不俗的銳利度,如要提升鏡頭解像力,小收一級至 f/4 會更好。

此外,Olympus 亦為新鏡及明年推出的 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 PRO 度新訂造一支 1.4X 增距鏡,M.Zuiko Digital MC-TC14,它可以將 M.ZD 40-150mm PRO 的焦距擴大至 112-420mm,而最大光圈會下降一級至 f/4。在第二頁的測試報告內,本網亦加入對 MC-14 於新鏡上的解像力測試比較。

最近對焦距離為 0.7 米,相應的最高放大率可達 0.42X(相當於 35mm 相機標準),能夠發揮遠攝微距的威力。 鏡身設有「L-Fn」功能鍵,可以用來調校 ISO、停止自動對焦、曝光鎖定或啟動一觸式白平衡功能。
最近對焦距離為 0.7 米,相應的最高放大率可達 0.42X(相當於 35mm 相機標準),能夠發揮遠攝微距的威力。 鏡身設有「L-Fn」功能鍵,可以用來調校 ISO、停止自動對焦、曝光鎖定或啟動一觸式白平衡功能。
鏡頭的 MTF 圖表顯示此鏡在全開光圈下已有一定的水準。
鏡頭採用 10 組 16 片設計,特殊光學鏡片的數目就有近 8 片之多。當中包含 2 片非球面鏡片、3 片 ED 低色散鏡片、1 片 SED 超級低色散鏡片、1 片 EDA特殊低色散非球面鏡片及 1 片 HD 高折射率高色散鏡片。

鏡頭變形測試

焦距:40mm
焦距:40mm
焦距:150mm
焦距:150mm

下一頁:解像力測試

第 1 頁第 2 頁第 3 頁
最新消息
1 小時前
Laowa 的 Argus 系列鏡頭以超大光圈見稱,部分全片幅鏡更有 F0.95 入光量,而品牌剛剛宣佈將 Argus 的精髓延伸至電影鏡頭,擁有不少攝錄師夢寐以求... (繼續閱讀)
2 小時前
MCU(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自從《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後真的接近 Endgame,後續作品大多仆直收場。今年 7 月上映的《死侍與狼人》被外界... (繼續閱讀)
7 小時前
在早前 WWDC 中 Apple 就是先張揚了 Canon 會有一支為拍攝 Apple Vision Pro 空間影片專用的鏡頭 RF-S 7.8mm F4 STM DUAL ,但畢竟那並非 Apple 的... (繼續閱讀)
8 小時前
HONOR 於上月底公佈的 HONOR 200 系列手機,官方宣佈於 6 月 21 日正式在香港發表。 HONOR 200 系列手機主打人像攝影,喜愛拍攝人像的用家萬勿錯過。 (繼續閱讀)
10 小時前
早幾日報導過 7Artisans(七工匠)與國內歷史悠久的相機品牌海鷗日前達成合作協議,利用 7Artisans 的優勢,銷售和推廣海鷗的鏡頭產品。有關消息言... (繼續閱讀)
14 小時前
Tamron 剛公布了一支 50-300mm f/4.5-6.3 Di III VC VXD 的長焦距變焦鏡頭,雖然光圈偏細,但由於鏡身輕巧,價錢又抵,也引來不少朋友的注意。不過... (繼續閱讀)
16 小時前
早在 2007 年問世的 Mitsubishi Delica D:5 原來已經推出了 17 年。雖然在 2019 年進行了一次外觀大改款並獲得好評,但這款車的底盤和動力系統早該... (繼續閱讀)
17 小時前
近年轉住 VR 業務發展的 HTC,每當推出新機,都會加入 VR 元素。新機 HTC U24 Pro,亦支援 VIVE XR Elite VR 裝置,規格上亦是一部實用性高的產品。 (繼續閱讀)
18 小時前
Samsung 近年的旗艦機都提供 4 年 Android 系統更新,最新的 S24 系列更提供 7 年 Android 系統更新,與 Google 親生仔 Pixel 8 系列手機,同樣提... (繼續閱讀)
18 小時前
雖然攝影器材越出越小巧,但總有用家需要更大的相機袋,部份是真的需要攜帶更多器材,也有部份是同時需要攜帶其他不同的物品,例如衣服、露營用品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