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 伊斯法罕半天下 (二)

按圖片以查看大圖 名稱: dsc-1379_orig.jpg 查看次數: 0 文件大小: 115.4 KB ID: 2330232

阿里卡普宮

大巴扎連綿幾公里,最核心部份就是圍著伊瑪目廣場而建,將整個廣場上的各個建築連接了起來。東邊是帝王用的賽赫洛特夫拉清真寺,南邊是巧奪天工的伊瑪目清真寺,西邊是阿里卡普宮,而北邊則是大巴扎。在西邊的皇宮外型平平無奇而入口也是淹沒在有蓋的巴扎之中。過去這里被建造、破壞、遺棄然後再復修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樣。

今天的皇宮也步入了很多宮殿的結局,作為博物館展示於世人。但這里並不像其他博物館那樣展出過去帝王的一事一物,坦白說就是一個皇宮本身的一個軀殼。這並不代表不值一看,反而是撇除了其他種種外來物的錯配,看這建築本身的精粹足以令人津津樂道。
在入口處,有幾個人在不同角落扒著牆身,不知情還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原來是這門口已有建築聲學的應用,在一邊輕聲說話,另一邊可清楚聽見對方的說話。



進入皇宮建築體,需要走上長暗細窄的迴轉樓梯,但是這樓梯用花紋瓷磚裝飾得精美動人。偶爾會經過小花園和過堂,如是者走了幾層後眼前突然豁然開朗,整個伊瑪目廣場盡收眼簾。可想像當年,帝王就是站在這里觀看觀兵閱禮和賽馬等活動,在這里真有一種大地在我腳下的氣勢。這半開放的觀看站是以木柱支撐,天花是精緻的雕刻,地板也是,不過現在正在修復還不能觀其全貌。






在觀看台穿過一個大廳繼續在迴轉樓梯往上爬,到五樓時被眼前景象嚇了一跳,開始還以為是人骨教堂的天花。細看才知道這如人骨般的天花是一個個鏤空的伊萬式—蜂巢建築物,這里是音樂廳的入口大廳,跨過了門檻踏入了音樂廳,無一不被這鬼斧神工的技藝所震撼。音樂大廳並非很大,但是在平穩的地台上未能做到歌劇院般的效果,所以這里的音樂廳是以天台來營造效果。一層層鏤空的伊萬式天花是經過計算來設計,然後有效地將聲音經多次的反彈集中在音樂廳正中,部份傳至其他偏廳。有人用現代技術做了三維模型來分析這音樂廳的設計和音效傳播,結論是這樣的設計是十分適合伊斯蘭教的歌曲或祈禱使用。撇除了建築聲學,這里依然是能以巧奪天工來形容,那鏤空的天花並不是開個洞就算了,而是每一個都有其造型,有花瓶也有樂器,使整體生色不少。
















賽赫洛特夫拉清真寺

從阿里卡普宮出來,正對面是廣場東邊的賽赫洛特夫拉清真寺。這清真寺有別於一般清真寺,因為這賽赫洛特夫拉清真寺是供帝王一族所用,並沒有宣禮塔。相比於伊瑪目清真寺,這個清真寺相對地稍為小巧和精美。如果只為看看清真寺建築是怎樣的模樣,伊瑪目清真寺會是更好的選擇。絕對沒有必要花同樣的價錢走進這小清真寺,但是這里喜歡拍攝建築的朋友進去拍攝精美的圓穹。因為這里沒有太多的光線形成了強烈光暗對比而導致過爆或過暗的結果,因此連伊朗Lonely Planet的封面也是在這里取景。此外,因這建築是面向面邊,所以在落日柔光的散落下顯得更有層次,色彩更為鮮艷。
















伊斯蘭里的另一個世界-亞美尼亞聚居地

伊斯蘭里的另一個世界-亞美尼亞聚居地,只在伊斯法罕核心位置一河之隔的 New Julfa 區。當年國王定都於伊斯法罕為國都時請來了亞美尼亞的工匠和商人,帶來了工匠的工藝之餘,還辟出了一個區域讓這些工匠可以進行他們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宗教活動,因此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基督教的社區。從三十三拱橋過來,像去了歐式小鎮一樣。到處是大型商場,歐式餐廳和咖啡廳,不過女性必須戴頭巾的國規還是需要遵從。但這里的頭巾店卻成為了時尚的選擇之一,女士們都在這里選擇沉悶黑色以外的頭巾。

穿過了一條正在修路的小巷,小巷里有一間其貌不揚的典型圓頂伊斯蘭建築物,它土黃色的外牆卻帶有十字架,這並不是一間清真寺而是一間基督教教堂-凡克教堂,在當走進了有伊斯蘭特色的“伊萬門”後,眼前的景象是無比震撼。牆上、祭壇台上還是圓穹上盡是敍述耶穌一生和聖經故事的壁畫。聖壇是以波斯風格的馬賽克裝飾﹑四周是伊斯蘭特有的鑲嵌與縷空技術建造,里面卻是敘述聖經故事﹑小天使的畫像﹑耶穌的生平故事,這是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碰撞的建築藝術風格非常獨特,或許這世上這樣的建築是寥寥無幾。

從教堂出來是一個大庭園,對面是一座博物館,平平無奇的展覽是亞美尼亞基督教文物,包括手繪聖經,藍瓷畫像,古時亞美尼亞人的服飾等展品。最特別的就是在頭髮上寫字的展品,幼如髮絲,不,是在真髮絲上寫上了滿滿的文字,在顯微鏡下才能閱讀髮絲上的文字,這可比米雕更高難度的微雕技術。走上了二樓展示的是亞美尼亞人與這New Julfa 區的歷史,但是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展示了發生在19世紀土耳其的種族大屠殺的照片,在數十張黑白照片中,展示了人類史上另一個泯滅人性的種族清洗的證據。或者你聽過希特勒的惡行,聽過紅色高綿的黑暗,但這百萬亞美尼亞人被屠殺歷史應該沒有聽過,我也是來這之後才知道。人類史上無論在哪方哪時代都存在著不能理解的屠殺事件。

從沉重的空間出來,夕日西下,溫暖的日光散落在身上、教堂上、大地上,又過一個日晨,過去的還是過去了。在園區里的人還是如常悠閒地走著、坐著、工作著和生活著。在一個伊斯蘭世界里沒想過會有這樣的一個小區,而且在這裡還展出了奧特曼帝國的醜陋一面。雖然伊朗是一個伊斯蘭國家,這里還是可以看見包容和接納,但或許這里就只是特例,走出這小區的基督教人在伊朗還是要活在伊斯蘭里陰霾下。















三十三拱橋

從New Julfa 區出來,我地來到了連結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橋樑三十三拱橋,名乎其實地擁有著三十三個圓拱。這是伊斯法罕的一大地標,主橋體兩側是細長的迴廊,這里開放之餘又有著一定的隱蔽程度,這里是當地人閒時一家大小的消閒地、拍拖的聖地和朋友聯誼與無所事事的地方,偶爾有一撮人坐在每一個半圓拱下休息聊天。











這地方建築本身不是說特別出眾,但是烏絲燈光的色溫,一個個拱形門加上了在這里人們悠嬉和經過的生活氣色令這里變成了一個絕佳的拍攝天地。我站在岸邊,用了長鏡頭來捕捉橋上的各種趣味影像。將畫像放大至一個拱形門為攝影的框框,然後捕捉橋上的偶遇。一男一女剛好擦身而過,互不相識的一對卻像是冥冥注定了相遇然後離去,就像生命中沒有對方存在般活下去,緣份這東西就是這麼有趣,冥冥中讓人們相遇,冥冥中讓人們分離,每一次相遇都是命運的安排,所謂的偶然其實當然已包含了必然。



在這個有趣的框架下像是在看一幕又一幕的電影情節,在這框架下又拍了一張又一張的充滿故事的照片。然後將鏡頭稍為拉近一點點到兩個圓拱,畫像的故事一樣有趣動人,在各自一邊的圓拱下,各自因為對方的突然出現而存在了一秒的對望。



然後再將鏡頭又拉近一點點,一位男人依靠著圓拱的邊牆,在柔軟的燈光下,感覺是如此悠然舒適。

這三十三拱橋,應該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里面有著太多太多像電影般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不是用人為去推砌,不是用宏偉建築去襯托,而是用攝影師的心去感受和拍攝,然後譜寫出攝影師自己所感受到的一部電影。




偶遇

在如此攝人的地方拍攝得有點兒忘記時空,回頭找在等我的同伴,正擔心會不會把她們悶了一段時間的時候,才發現她們正跟一對伊朗情侶聊得十分開心。出發前已聽聞過伊朗人的熱情,沒想到真的如別人遊記般邀請我們四個人去她們家住。如果是我一個人應該直接說好呀就這樣去了,但考慮了大家還是婉拒了。沒想到她說不方便來住宿沒關係呀,來吃個午飯然後帶你們去玩吧,please.. please…please…!!! 重要的事情說三次,由當時的語調跟神情,她是真誠地邀請我們,這對我來說真的是很吸引。可是我們明天就要離開,連大巴扎都沒好好逛,還是婉拒了她留點時間給自己,最後大家只好拍個大合照才分開。

其實如果有很多時間或在浪遊其間,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跟她們走了。只可惜作為上班族,來伊朗的時間只有那幾天,還是留給自己想去的地方。不過下次再有機會來伊朗的話,大概不會再放棄這樣的機會了。

伊斯法罕留給我一個很好的印象,宏觀來看,它集合了帝王的恩物,伊斯蘭教的精華,中西文化與商業的交流,不同宗教的並存。微觀來看,它有著精緻的建築和最難得的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交流。這樣的一個地方,在我心中說它伊斯法罕半天下絕不為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浪。跡 Travel Life Memories

為免記憶隨時間而褪色,記下曾經的浪跡也是一件不錯的事。

我的網址: http://travellifememories.weebly.com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lifememories
出版作品 <<西伯利亞 夢想鐵路>>

更多伊朗旅遊攝影資訊

更多伊瑪目廣場旅遊攝影資訊

更多伊斯法罕旅遊攝影資訊